close

記者 許人文 文

在電影【真相急先鋒】(Truth)中,由勞勃.瑞福(Robert Redford)飾演的當家主播丹.拉瑟(Dan Rather)曾提到,當電視臺發現新聞可以賺錢以後,新聞就不再是新聞了。電影中丹.拉瑟無奈的一席話,道出了現今新聞不再以新聞內容優劣為標準,而是 按照吸引觀眾程度來區分。這樣的轉變,主要來自電視臺以收視率作為廣告收益的標準,間接導致新聞工作為商業機制賣命。簡單來說,當有越多人觀看的節目,該 時段的廣告就能賣出越高的價格。因此,如何吸引觀眾的目光,漸漸成為電視臺高層追求的目標。

收視率主導 媒體守門不再

臺灣早期主要透過電話訪問,進行電視收視率調查,一九九三年A.C.尼爾森收視率調查公司(現為AGB尼爾森媒體調查公司,以下簡稱尼爾森公司)將 「個人收視記錄器」(People-meter,以下簡稱收視記錄器)的收視率調查方法帶入臺灣。這項技術主要透過調查公司至各樣本戶家中安裝收視記錄 器,並教導家中成員熟悉操作流程,並確認符合樣本需求後,即可開始記錄其收視習慣。此種調查方法可精細記錄到每分鐘收視率,提供電視台詳盡的收視率變化。

長期以來,尼爾森公司積極研究新的收視率計算概念,企圖連結廣告價值與收視人數,其中每千人成本(Cost per Thousand,或稱Cost per Mill,以下簡稱CPM)的概念,即觸及一千人所花的成本,更是讓廣告主從購買電視臺的廣告時段,轉變成購買特定數量的收視觀眾。收視率計算概念的改 變,使得電視臺開始專注在如何生產更吸引觀眾的內容。以這樣的思考邏輯審視新聞節目,讓新聞報導走向媚俗。

 

.

黃色小鴨相關報導充斥新聞版面。(圖片來源/壹電視

隨著港媒進駐臺灣,以大幅圖像、淺白文字的風格,吸引大批媒體爭相仿效。很快 地,電視上多出不少窺探隱私的八卦新聞、充斥血腥暴力的社會新聞和「黃色小鴨」、「熊貓圓仔」這類生活消費新聞,漸漸走向新聞商品化。近年來,臺灣有線新 聞台充斥談話性節目,內容包羅萬象,舉凡新聞時事、財經、政治,甚至是軍事、影劇明星、外星傳聞等都是節目中的熱門話題。許多「資深媒體人」也轉型成為 「名嘴」,提出許多消息來源待確定的言論,以「保護消息來源」作為免去舉證責任的擋箭牌。新聞自由是臺灣重要的精神,但現今媒體放棄把關,以「以上言論不 代表本台立場」卸下守門人的義務,為追求收視率,放任未經審慎查證的消息大肆傳播,卻不願為錯誤報導扛起責任。

 

打破收視數字迷思

近年來,媒體亂象成為社會焦點,新聞品質低落常是市井小民茶餘飯後調侃的話題。收視率主導新聞固然是亂象主因之一,而收視率帶來的問題,主要可歸納 成三點。首先,尼爾森公司獨占臺灣市場,過去雖有廣電人市場研究調查公司等市調公司的出現,但因臺灣市場過小,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,難以與橫跨全球的 尼爾森公司抗衡。

再者,尼爾森公司所提供的收視率調查,其代表性常遭到學者質疑。因裝設成本高,導致樣本數較少,再深入分析其樣本,則可發現樣本以家庭收視環境為 主,忽略旅館、小吃店等其他收視環境,甚至忽略以手機、網路等觀看電視節目的收視族群。此外,收視率調查未針對收視族群的學歷和社會地位分析,高收入、教 育程度高的家庭較易拒絕裝設,而中低收入家庭則可能因裝設回饋而大量裝設收視記錄器,造成調查結果無法完整呈現整體閱聽眾的收視習慣。

最後,收視率為量化分析,主要透過數據呈現閱聽眾收視習慣。而電視臺將閱聽眾離開該頻道解釋為該節目內容不具吸引力,但事實上轉換電視頻道這項行 為,並不能完整呈現閱聽眾對於該節目的想法。換句話說,收視率無法說明該節目內容的優劣。部分優質節目可能因其收視率不佳,導致廣告收益下滑,因而被電視 臺停播。
 

解套 從閱聽人出發

收視率和各大媒體的廣告收益已密不可分,或許戲劇和綜藝能以置入性行銷作為解套,但新聞秉持公正中立的角度,嚴禁以置入性行銷方式獲得收益。因此, 不少學者針對以上問題提出改善方法。跳脫收視率主導的框架也是一大改革重點,不應再以收視率為單一參考依據。環顧國外,如Discovery(探索頻 道)、英國廣播公司(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,簡稱BBC)和日本放送協會(Nippon Housou Kyoukai,簡稱NHK)等許多電視臺,不以收視率為唯一標準, 製作出高品質節目,並行銷海外,打破收視率降低就減少收益的迷思。

首先,應加強媒體質化研究,呈現閱聽眾更多元的聲音,鬆脫收視率對廣告效益的捆綁,以更多面向思考新聞報導方向。因應數位匯流時代,收視率調查應加 入行動裝置和網路閱聽眾分析,協助新媒體建立長久且有效的收益模式,透過開發新收入來源,挹注新聞節目支出,藉此降低新聞商品化的問題。

此外,政府和民間共同合作,成立獨立的收視調查基金會,除了打破獨佔市場,維持市場平衡,並和學術單位合作,共同改善收視率的準確性和代表性,提供媒體更詳盡的分析。政府應加強監督新聞臺,針對內部結構及人力設置制定一套規範,作為定期核發營業執照的參考標準。

新聞賣錢以後,收視率綁架了媒體,新聞媒體失去守門人的功能,拋開監督政府的第四權,一味地迎合觀眾口味,身為閱聽人,不能僅是單方面接受媒體餵養 的新聞,必須藉由自身的媒體識讀能力,讓遙控器成為一項選擇的武器,並針對報導內容產生評論,甚至更積極地參與相關抗爭運動,進而產生制衡力量。透過閱聽 人的力量和其他單位的努力,將失控的新聞找回揭露真相的初衷。

(出處:Cast net喀報  http://castnet.nctu.edu.tw/GoldenCast/article/9682?issueID=623)

我的想法:現今時代已經不同,要新聞媒體像以前那般單純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。現在最重要的是,我們該如何「自主地」去選擇,而不是被新聞媒體誘惑著去選擇,我們不能只是當個海綿,媒體灌輸什麼我們就全部吸收,而是要去思考,有思考我們就能夠讓現在的媒體向前進步。而不是讓我們的媒體素養停留甚至是往後退步。

 

編輯:劉亞晴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chyoureye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